来源:云南日报
在现代LED光电艺术打造的宏大场景中,观众似乎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古吴哥王朝的盛世。雄伟的列兵队伍,华丽的宫廷烛光,曼妙绚丽的仙女舞、孔雀舞和湿婆之舞,演绎着柬埔寨文化艺术的精髓。
然而,让许多人没有想到,这样一台气势恢宏的异国风情演出,却是“中国制造”,它的成功经验,正逐渐成为云南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样本。
云南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云南与东南亚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由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云南文投”)带领省级转企改制文艺院团——云南省歌舞剧院,在柬埔寨吴哥打造的驻场演出《吴哥的微笑》自2010年11月30日开演以来,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演出1923场,46个国家97.33万人次观看,总销售收入超过1.96亿元人民币,年度收入为349.8万美元。
云南文投董事长陶国相高兴地说:“《吴哥的微笑》创造了中国演出团体在国外驻演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收入最高等多项纪录,而在这些纪录的背后,是我们真正找到了一种适合的发展模式。”
的确,5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文艺院团第一个“走出去”的国外驻场演出项目,也是我国转制院团“走出去”驻场演出的第一个项目,这部中国制造,代表着柬埔寨最高规格和水平的音乐歌舞史诗《吴哥的微笑》,用梦幻般的舞美科技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复活了柬埔寨古代王朝的辉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之惊艳。
据陶国相介绍,《吴哥的微笑》项目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经过中柬两国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于2010年11月28日完成了项目产品开发并公演营业。公司在世界闻名的吴哥窟景区旁租用韩国人的暹粒会展中心的场馆,有800多个座位,每天演出一至二场。后来,为了落实我省提出的“滇菜走出去”的发展要求,公司增加了餐饮项目,着重推介云南滇菜。餐厅就在剧场旁,有800个餐位,是目前吴哥最大的中式旅游自助餐。同时,在保证经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项目公司借助该项目的影响力在当地积极推广汉语,与柬埔寨孔子学院共同合作、挂牌成立了《吴哥的微笑》汉语交流中心。
现在,《吴哥的微笑》不仅成为了柬埔寨的文化名片,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高度
《吴哥的微笑》探索出的“国际元素、中国创意、中国制造、中国运营”成功经验,关键在于突破了文化“走出去”如何“本土化、服水土”这一最大难题。陶国相认为,“其核心动力源于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院团改革激发的无限活力。”
《吴哥的微笑》投资项目,作为云南省级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云南省歌舞剧院事转企改制后培育的第二个旅游演艺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备受重视。起因在于省歌舞剧院作为一个有近60年历史的老院团,刚刚转企到文投集团,就勇敢地进入到市场,着实令人称赞。陶国相很是感慨:“长期由国家供养的文艺院团要进入市场,而且是常驻国外,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进步,多么难的转变啊!”
据了解,通过建立市场主体,创新用人机制、打破分配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云南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和云南艺术剧院进行彻底转企改制,368名文艺工作者一次到位、转变身份,全部进入新组建的云南演艺集团,通过引进人才、实行3项制度改革、建立内部考核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各改制企业竞争环境优良,一潭死水被激活,艺术生产热情大大提升。集团在腾冲打造的《梦幻腾冲》,创下了演艺项目当年演出当年盈利的骄人业绩,每年产值都超过1000多万元;云南省杂技团创排的杂技情景晚会《雨林童话》赴法国商演半年,实现门票收入近1000万欧元。演艺集团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常年与世界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合作,为云南乃至中国演艺界留下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展示中国文化实力的漂亮案例。
结合云南文投的成功经验,陶国相认为,原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院团,要想转制成功,必须选准重点方向,发挥院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找到与市场结合的关键点,从而以产业化的方式让文化走出国门。
演出1923场观众达90多万人《吴哥的微笑》依然灿烂
- 2022-09-20
- 2019-04-30
- 2018-06-06
- 2018-02-01
- 2018-01-24
- 2017-10-02